脑出血急性期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的变化

摘自《医学参考报-神经内科频道》第362期

【据《stroke》2013年10月报道】题:急性脑出血的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作者Maximilian等)
脑血流自主调节(cerebralautoregulation,CA)这一概念,是指当全身动脉血压发生改变,引起颅内压发生变化时,颅内小动脉通过收缩或舒张来维持脑血容量相对稳定的一个复杂的、脑部内在的能力,由Lassen等人于1959年首次提出。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最佳血压目前仍为争议话题。血压的降低虽然可以减少血肿的扩大,但一些学者认为脑血流调节功能在脑出血后受损,使脑灌注被动的依靠血压升高来维持,血压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尤其是血肿周围组织可能对血压的降低更为敏感。
之前,各国学者对于急性期脑出血的血管调节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结果不尽桕同。Bronwen等人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  来证实了急性脑出血血压降低后脑血流量仍能保持稳定,从而间接证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保留。Powers等人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发病6~22h)给予降压治疗,结果显示降低平均动脉压对全脑及血肿周围血流速度并无显著改变。Jennifer等人利用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的相关系数,探究了脑出血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和其在预后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在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反应性受损且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近,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Maximilian等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动态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受试者为26例自发颅内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3、5天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体表描记器记录大脑中动脉流速及血压的自发波动,通过在低频率区间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  相位(phase)和增益(gain)来判断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并与55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发现,phase在研究区间内并没有显著波动,在病灶侧和对侧以及病灶侧和正常对照组均没有差异。gain在出血组总是高于正常对照组,但结合预后及临床因素并无意义。在发病第1天,同侧更低的phase与低血压及出血量大有关,phase的下降与更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相吻合。经多变量分析,第5天较低的phase与较差的临床预后相关。
研究人损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急性脑出血患者动态脑血流自主调节能力均有改变。但个体患者调节能力较差(phase的降低)与出血量大、血压低及较差的临床预后相关。gain在急性颅内出血患者中普遍减低,但与临床因素及预后无关。
                                                             (马洪印邢英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