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 者 单 位 :    110001 沈 阳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 神 经 外 科 ( 佟 志 勇 、 刘 源 、 王 刚 、 胡 海 军 、 李 啸 、 齐 石 磊 、 梁 传 声 、 王 运 杰 ), 心 血 管 超 声 科 (金 友 贺 、张 劲 松 )
摘自: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5月20日第21卷第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中,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和残端压监测,能否等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    

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全身麻醉下行CEA的病例资料,术中根据TCD监测指标决定是否使用转流,同时监测残端压。    

结 果  术中临时阻断颈动脉后,14例(22.2%)  病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  下降幅度>50%,需使用转流;35例(55.6%)病人残端压<40mmHg。在使用转流的病例中,阻断颈动脉后MCAVm和基础值的比例,与残端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2 =0.41,F=0.014,P=0.014)。  结论  CEA术中TCD和残端压监测对于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的符合率较低。残端压不能替 代TCD作为判定CEA术中是否应该使用转流的监测方法。
【关 键 词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  残端压 ;  转流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志码:  A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重要方法[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病人资料, 术中同时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 TCD)和残端压,分析两个监测指标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53例(84.1%),女10例(15.9%); 年龄44~77岁,平均(60.8±7.4)  岁;左侧28例,右 侧3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EA手术54例(85.7%; 其中TIA发作50例,近期脑梗死4例),无症状颈 动脉狭窄CEA手术9例(14.3%)。
1.2  手术标准及手术时机    CEA纳入标准:①颈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症状性狭窄:50%~99%。③ 无症状性狭窄:60%~99%。
CEA手术时机: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争取确诊后2周内手术。②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争取确诊后1个月内手术。③与颈动脉狭窄病变相关的轻 度脑梗死,在MRI弥散成像可见脑组织高信号消失后(通 常 发 病 后4~6周 )   手 术 。④双侧颈动脉狭窄 ,两侧CEA手术间隔2个月。
1.3  术前评估   行颈部血管超声、 TCD、 头颈部CTA确 诊 ,颈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
EndarterectomyTrial,NASCET) 标准[1]。
1.4  术 中TCD和 残 端 压 监 测  术中使用TCD持续 监 测 手 术 侧 大 脑 中 动 脉(MCA)  血 流 频 谱 , 测 量MCA平 均 血 流 速 度 (MCAVm)。 围手术期监测选用德力凯公司EMS-9A型TCD,采用监护头架和自带1.6MHz脉冲波监护探头。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 , 记 录 体 循 环 平 均 动 脉 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  和MCAVm基础值。打开颈动脉鞘后,阻断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 动 脉 、 颈 总 动 脉 。 适 当 提 升 血 压 , 如 果TCD提 示提升血压后,MCAVm小于基础水平50%,应采用 转流管(T3103AS,美国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否则不采用转流管。记录阻断颈动脉后MAP和MCAVm下降幅度。纵行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到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远心端。在斑块远心端的颈内动脉内置入18G动脉穿刺针的塑料套管或转流管,用血管阻断 带控制颈内动脉反流血,连接压力换能器,测量颈 内动脉反流的平均压力,记录为残端压。常规完成CEA手术。
1.5  术后评估    术后7d内复查颈动脉3D-CTA 和头部CT,并行神经功能评估;记录术后30d内主 要不良事件,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和死亡;术后3个月行颈动脉3D-CTA检查。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正态 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双尾,双样本异方差假设)。以P<0.05为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_佟志勇.pdf